文章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2009-03-23 查看次数:22273 次

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

荆政发2009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屈家岭管理区,荆门经济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以质取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荆门崛起,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精神,决定实施质量兴市战略。

一、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市综合实力,提升荆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构建和谐荆门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和精品名牌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8年底,全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48项,产品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2%;全市累计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北名牌产品3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8件,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274个,省“楚天杯”奖(优质工程和安全文明施工现场)35项。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部分制造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知名度不高,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服务行业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艰巨;部分地方和企业质量意识不强,质量管理基础薄弱。对此,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质量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组织实施质量兴市战略。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突出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主线,以争创精品名牌和驰名商标活动为平台,抢占城市竞争发展制高点,切实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质量工作体系,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推进全市质量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提升产品质量。2015年,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食品、药品等达到或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的产品达8个以上,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以上,湖北名牌产品25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湖北省著名商标30件以上;全市重点产品质量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8%以上,企业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100%;新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新增2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达500个以上。制定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20个。名牌产品在全省的比重达到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同等城市前列。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层次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促进计量诚信建设,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与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到2015年,全市服务行业基本实现服务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争创1个国家级、5个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争创高星级宾馆10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6个。商贸、交通、电信、金融、旅游、美容美发、物流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90%以上。

——不断优化工程质量。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上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以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积极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到2015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争创省“楚天杯”奖(优质工程和安全文明施工现场)100个,实现鲁班奖建设工程零的突破。

——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体制,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能耗标准、节水标准、节地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解决能源环境质量问题,全面改善城市与农村的环境质量,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污染物减排规划,实现清洁生产。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工作重点

(一)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兴企”的生产经营理念,强化质量管理,严格工艺操作规程,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自觉维护质量安全。推行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把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大力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及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和质量诚信度。积极开展用户满意工程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在市场经营策略、产品开发和服务方面逐步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实现用户完全满意的质量标准上来。

()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全市标准化发展规划,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情况,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定修订快速应急机制。广泛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在农产品种养殖生产企业或主要基地推行HACCPGAP认证,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有重点地组织和指导商贸、餐饮、旅游、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积极探索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强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建立标准化组织管理体系,推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的协调共进,形成专利等自主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标准研制推进高端研发、标准应用促进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鼓励和扶持企业和各类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企业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缩小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质量与国际上先进标准的差距。

()积极争创精品名牌。做好名牌创建的规划和培育工作,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推动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开展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等级,运用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争创精品名牌,实现名牌由少到多、由初级向高级的转变。积极为名牌企业落户、研发、生产、积聚和扩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知名品牌企业来荆发展。进一步完善名牌创建工作的管理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努力在化工产业、建材产业、食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综合运用国家有关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进一步严格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把市场准入关。建立科学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实行全程监管。食品饮料着重加强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监管;药品着重加强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切实保证公众用药安全;农产品着重加强产地环境和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及包装、贮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重要工业品着重加强原料进厂、生产加工、产品出厂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等等。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实施各类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查处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维护专利拥有人、商标持有人、版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维护名优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切实维护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细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实施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确保全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量,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逐年削减,促进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切实加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重点污染防治,加大对重化工工业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重建工作,逐步调整不符合生态功能保护要求的用地。以饮用水源保护、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中小企业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

()加强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加快技术机构建设,逐步形成资源集聚、专业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完备和信息化程度高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区域公共专业检验基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农资、节能环保产品和食品、药品等涉及安全产品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水平。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企业按照国际标准ISO10012建立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全面实施能源计量保障工程,提高计量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中的基础和保证作用。大力推进民生计量放心工程,发挥计量工作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加快建设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完善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渠道,加快全市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换代步伐。

()加强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指导企业开展质量兴企和群众性质量控制活动,组织质量专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批重点产品和项目的关键质量技术问题,加快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聘请知名质量专家为市长质量顾问。加快培养标准、计量、质量等基础专业人才,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一批在行业中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和储备,通过建立质量人才的引进、交流、晋级等机制,构建质量人才高地,把优秀人才集聚到质量工作中来,提升全市质量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快培养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家参加各类高级管理培训班学习,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中的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日常工作。各地要把质量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发挥组织领导、规划指导、政策引导等职能,强化措施,狠抓质量兴县(市、区)、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的落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质量工作作为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切实履行职能,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在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等方面为质量兴市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监督考核。将质量兴市工作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按年度制定具体的细化和量化指标,由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考核并予通报。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建设,层层落实责任。对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区域性质量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唯利是图、屡教不改、制假售假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要坚决从重从快打击查处。

()加强基础投入。对经质检部门认证认可的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实验室等项目的建设免收相应的市政配套费,所需用地优先安排,减半收取其他相关的行政性收费,并由所在地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农业等部门每年应安排一定的扶持性资金,用于名牌培植,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在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的基础上,增加投入,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转化为产品的力度,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北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按其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当年提供的税收地方留成收入分别计奖,给予一次性奖励。获得国家级的奖励30万元,获得省级的奖励5万元;同时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称号的,按国家级标准奖励,不重复计奖。上述各项奖励,按受益地财政负担的原则,由相应财政承担奖励资金,其中,市直及区属企业奖励资金来源按现行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别承担;其他县市企业,由各县、市政府确定奖励,并从同级财政资金中支付奖励资金。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政府采购部门优先采购其商品和服务。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强宣传工作。全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对质量兴市工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对我市知名品牌及其生产企业要大力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质量诚信宣传教育,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予以曝光。有关监管部门要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地发布质量信息,畅通公众质量投诉渠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广泛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5.20世界计量日”、“质量月”、“10.14世界标准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普及质量知识,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关注质量、参与质量、支持质量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网站首页   平台简介   服务范围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箱:Smehub@163.com

邮编:430077  鄂ICP备13003460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